充分“备战”快速“迎战”!重庆这家三甲医院全力接诊“阳性”患者
重庆之声 2022年12月24日

重庆之声12月24日讯 12月以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重庆市人民医院优化调整各项流程,充分“备战”,迅速“迎战”。根据国家卫建委2022年12月19日《做好当前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视频会议要求,院党政结合目前我院医疗救治形势,按照“全院一盘棋保障新冠阳性患者医疗需求,同时尽力兼顾各专科患者诊治”的总原则,做好当前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

生命至上

有序接诊阳性患者

保人民健康、防新冠重症,医院需担起重任。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阳性患者,不得以核酸结果来区分是否接诊。重庆市人民医院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调整到位,各病区设置有阳性患者住院病房,根据需要动态调整床位。

在门急诊设置了阳性诊室,保障阳性患者的就诊需求。放疗中心、透析中心、麻醉科、介入手术中心、放射科等平台科室和医技科室根据分类、分时、分区的原则对阳性患者开展诊疗服务。作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就是责任,应当义无反顾。

院区联动

充分整合重症救治医疗资源

全面落实优化防控措施,首要是抓紧做好医疗救治资源准备。重庆市人民医院从加快救治力量配备、培养重症医护等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加快重症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主要依托两江院区本部重症医学科、渝中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病房,加强对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重症床位的建设。

截至目前,该院已完成全院271名临床医师、400名护士重症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确保能快速保障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同时将两江院区作为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救治院区,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将危重症患者转入两江院区进行集中救治,努力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生命安全。

扩容提质

分层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目前全国有2.67亿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庞大,随着感染增加,重症风险也增加,医院根据科学精准的收治原则,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源投入、凝聚力量,最大限度保障医疗救治质量。

医院将重症医学科用于收治重型新冠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呼吸与危重症科用于收治重型新冠肺炎需要呼吸辅助患者;将全科医学科、心内科用于集中收治普通型新冠肺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临床专科的阳性病房也承担新冠感染合并专科情况的患者救治,并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快速转换为新冠病房。

分层收治策略的实施,在保障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同时,便于尽早发现、及时诊疗,有效避免轻症变成重症,精准科学把握战“疫”主动权。

科学调配

分类支援保障医疗救治

近期医院就诊人数迅速增加,医疗资源顿时紧张,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不断提升诊疗能力是回应群众期待的关键。医院举全院之力,科学调配医生资源,让全院医师分类支援以加强新冠肺炎救治能力。

以心外科、神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特需医疗部等医生为主加强重症医学科救治力量;发热门诊呼吸内科医生回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由科室根据病区情况统一调配医护人员;肾内科医生全力保障全院透析治疗正常运转。其余科室调配人员参与发热门诊及急诊部工作,尽全力缓解急诊和发热门诊负荷,守好“第一关”。

全院协作

确保医疗工作顺利开展

三年来,疫情防控的形势变了,但不变的是责任与使命,不变的是为人民的初心。全院2500名干部职工,响应院党政号召,坚持“动态调整、全员调配”方针,实时调度医疗资源确保新冠患者就医通畅,保障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全院2500名干部职工,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踊跃投身战“疫”第一线,克服重重困难,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做好医疗服务工作。

连日来,我们看到:

重庆市人民医院各科积极协作共同做好患者的收治工作。急诊部加强重症患者的识别,积极疏导新冠轻症患者居家或社区治疗,对重症患者按照分层救治原则收入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全科医学科,做好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

各病区医务人员在感染新冠、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保障患者得到救治,坚持加班加点,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在做好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加强统筹,做好支援工作;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医疗救治能力,尽力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各检查检验部门,“以临床为中心”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尽力保障为临床科室提供及时、可靠的检查报告,辅助临床科室诊疗工作顺利开展。

各行政后勤部门,坚守岗位,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临床一线提供各类保障与支撑,确保医疗服务高效运转。

各位专家,不辞辛劳,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心怀大众,做好各类健康科普工作,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向每一位战斗在“疫”线的工作者致敬! 

重庆之声记者 向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