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妇女儿童事业未来十年如何发展?两个重要规划来解答
重庆之声 2022年12月8日

重庆之声12月8日讯 记者今天从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重庆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下称《妇女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下称《儿童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颁布实施。据了解,与上一周期规划相比,两个新规划新增了“妇女与家庭建设”“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安全”三个领域,既保持了与上一轮规划的延续性,又展现了新的特色和亮点。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市有常住女性1585.2万人、儿童616.5万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要求部署,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编制了《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两个新规划均分为发展基础、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监测评估5个部分。

《妇女发展规划》从8个领域提出了44项策略措施。提出要加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供给、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妇女参与经济活动权益、推进妇女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家庭政策服务体系、构建妇女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妇女法律保护体系。

《儿童发展规划》从7个领域提出了44项策略措施。提出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多维立体保护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普惠型福利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健全法治保障体系。此次,两个新规划还紧密衔接重庆经济社会战略布局,立足妇女儿童发展实际,科学谋划设置了未来十年的目标,创新提出15项重点工程、33项重点项目,比如,按照我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工作部署,充分考虑人口发展变化的新特征,提出了“重点支持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妇女事业发展”“优质公共卫生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定向定单培养全科医生专业人才”等措施,推动解决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

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到2030年将达到这些目标近年来,我市覆盖城乡的妇幼健康网络日益健全,通过实施上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我市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母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全市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69‰、2.92‰、4.69‰,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9.52/10万,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保持西部领先水平,妇女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至81.6岁,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对此,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方面,两个新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到203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8/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2.5‰和4.5‰以下;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降至38%、60%和70%以下;减少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到98%以上,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2%以下;适龄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达到70%以上。

关注“一老一小”问题建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

记者发现,两个新规划注重回应“一老一小”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在“妇女与家庭建设”“妇女与经济”“儿童与福利”“儿童与家庭”等四个领域都做了一一回应,部署了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医务人员提升、老年妇女社会福利提升等重点工程,推动家庭减轻生育、养育、教育、养老负担。

持续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促进女性就业创业

两个新规划实施后,重庆如何进一步推进反家庭暴力等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将家暴类警情纳入出警范围;在完善调解机制方面,广泛发动派出所和社区民警、网格员等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强家庭矛盾源头排查。同时,与市高法院、市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反家庭暴力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重庆之声记者夏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