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网络游戏 ,24岁小伙颅内静脉窦遭“堵”险丧命
重庆之声 2021年7月22日

重庆之声7月22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一例年轻患者急性矢状窦闭塞取栓手术。重庆患者小波(化名)由于突发偏瘫、急性矢状窦血栓命悬一线,所幸经过治疗,最终转危为安。

回顾:

长期熬夜打游戏,男子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真的很感谢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这个团队,帮我儿子捡回了一条命。”提起患病过程,小波的父亲仍心有余悸。儿子今年24岁,近两年失业在家,因身体条件差不愿意外出工作,整日在家沉迷网络游戏,有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26小时,生活黑白颠倒,作息时间毫无规律。

7月8日下午,小波的父亲下班回到家发现小波瘫倒在地上,于是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救治,到院后小波全身抽搐癫痫发作,在医生的建议下,随即送往重庆主城某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经CT检查结果显示,小波大脑右侧顶叶病变,病变性质尚不清楚,医生建议做活检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由于小波还年轻,想到要开刀做手术,小波的父亲犹豫了。

7月13日,父亲带着小波来到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邹德伟医生。邹德伟医生回忆:“患者来院之前我先看了他的检查片子,也建议做活检确定病变性质,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他再次发病,全身偏瘫,左脚已经完全动不了。经过进一步检查,我们发现患者顶叶又新发两个病灶,并且新发病灶为脑梗死,首发病灶为出血,若不及时抢救,脑梗和脑出血加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瞄准:

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抓住”元凶

邹德伟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判断,认为小波可能是脑静脉窦内形成血栓,导致脑血液回流障碍而出现了上述症状。入院后的检查果然证实了这一判断。由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相对罕见,临床表现多样,且与其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相似,大大增加了诊断难度。

通常情况下,患者出现单一病灶,我们的目光一般只集中于这个病灶是什么,或是寄生虫,或是感染,或是肿瘤,再通过其他方法去进一步确定。几天过后,患者病情愈发加重,检查显示又多发几个新的病灶,而寄生虫、感染、肿瘤是不会连续出现病灶,急性起病,只有颅内静脉窦血栓才会连续出现多发病灶。

“我们决定采取逆向思维,逆病灶而上,为患者安排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被确诊为急性矢状窦血栓,并且大脑静脉窦已经完全闭塞。”邹德伟介绍。情况十分危险,小波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闭塞的血管开通,否则将出现严重的致残,甚至有生命危险。

“狙击”:

4小时40分钟!介入手术拆除血栓“炸弹”

时间就是生命,每晚一分进行取栓,危险就增加一分。邹德伟表示,矢状窦是大脑最大的回流静脉,相当于颅内的长江,长江主干闭塞,各支流必将洪水泛滥。患者随时可能再发脑梗和脑出血,需要立即行脑血管造影+介入取栓术。

大脑静脉血管长,抽吸导管上行困难?血管完全被堵塞,管子走不到远端?血栓与血管粘连很紧,无法顺利取出……找准病因,对症治疗,看似很简单,但诸多现实难题也摆在了面前。针对这些难题,神经外科主任吴南制定了周详的手术方案,并于7月14日为小波实施手术。整台手术历时4小时40分钟,顺利清除其生命管路障碍。

“抽吸导管上行过程中在横窦部位上行困难,抽吸无法抽出血栓。”邹德伟说,我们通过介入技术,在先进的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用取栓支架与抽吸导管相结合,多次分段将血栓取出体外。”

值得一提的是,多次取栓以后抽吸导管出现变形,但考虑患者家属经济条件有限,为节省费用,没有更换导管,仍用一根导管坚持完成手术。据了解,手术后一周患者右下肢由瘫痪状态恢复至可以自己行走。

新闻链接:

少久坐多运动,远离血栓

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脑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小波此次发病与他长期熬夜及通宵打游戏的习惯有一定关系。”邹德伟说,大脑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比如长期卧床,长期不进行活动,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等都会导致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大。

如何预防?邹德伟医生表示,预防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除了要排除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发病,还要警惕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注意避免长时间缺乏活动导致血液流速变慢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委会及胶质瘤专委会全国委员单位。现有床位106张,日常开展各种神经外科常规及疑难、危重症患者的诊治。

重庆之声记者 向含笑、通讯员 张勤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