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集成电路产业与教育、人才有机“链”在一起? 这场高峰论坛观点云集
重庆之声 2021年5月17日

重庆之声5月17日讯 5月15日,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2021集成电路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主题为:“构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一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由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承办,重庆海云捷迅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承办,模拟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慧科教育集团、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子学会协办,央视网、芯榜支持,北京智芯国信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本次论坛邀请到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重庆市经信委、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出席,逾200名集成电路产业界、学术界人士聚首重庆,论道产教深度融合问题,畅谈产学合作与人才培养,嘉宾涵盖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专家教授,紫光同创,中科芯、飞腾信息技术,芯来科技,芯动科技,北方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等多家业内企业专家。

“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给不充分,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问题不容忽视。”出席本次论坛的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宁表示,必须加快推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学校不能孤立地去讲人才培养,要更好的打通集成电路产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通道,让产业界和教育界深度融合。”

李宁表示,这种融合一方面是教育界能够深入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的规划,根据产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企业能与高校、园区、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平台,让人才得以更多参与实训,更好地接受前沿理念,助力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梯队整体再上台阶。

论坛上,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教授分享题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建设》的报告,他表示,学院将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聚焦电路学科前沿,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模拟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儒章,从产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分享了《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化发展与人才需求》。

迈入“十四五”时期,重庆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全国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重要动力。而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坚实基础,人才则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源泉和支撑。

目前,重庆已建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集成电路全流程体系,建成了集运营商、品牌商、代工厂和配套商为一体的智能终端产业链。重庆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增速达206.1%,居全国第一,有3家企业实现销售过亿元;全市“芯”“屏”双核同比增速均超过20%。

这些成果除了与深耕产业链密切相关,也与重庆对人才的重视分不开。目前,重庆设立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本地高校21所,与中科院在内的11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产业研究院,培育提升集成电路中高端人才。

在重庆发展集成电路的主战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2021年1-4月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67.39亿元,同比增长20.71%,园区已引进英特尔、SK海力士、中电科、华润微电子、平头哥等多家知名集成电路企业,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可以大学、重庆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合作共建微电子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英特尔、平头哥等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基础工作。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产业部部长周云霞介绍,目前,园区已打造了人才培养、产业孵化、IC设计平台、工艺中试平台等产业创新链,构建产、教、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微电子产业生态。“我们希望为企业培养定制化的人才,解决实验成果向产业化运营孵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近两年,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已引进博士超过200名。

记者获悉,本次“2021集成电路产教融合高峰论坛”设置四场分论坛,分别聚焦集成电路产教融合、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海云捷迅FPGA产学合作、国产芯片产学生态体系建设。论坛同期举办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展会,集成电路院校,芯片设计公司,行业培训平台以及出版社等多家机构参加,向与会嘉宾展示各方在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方面的成果。

重庆之声记者 向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