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尾“圆口铜鱼”放流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
重庆之声 2020年9月23日

重庆之声9月23日讯 9月2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湖北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在重庆市江津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举行放流活动,将人工繁育的10万尾圆口铜鱼放流入江。此次放流活动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承办,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协办。

此次放流的圆口铜鱼苗种共10万尾,其中2020年人工繁育的当年苗种9万尾(规格全长约5cm,宜昌三江渔业公司提供7万尾,长江水产研究所提供2万尾),2019年人工繁育的1年龄幼鱼1万尾(规格全长约15cm,长江水产研究所提供)。为开展后续放流效果评估等科研工作,长江水产研究所还对放流的圆口铜鱼苗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了微金属线码(CWT)和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标记的放流苗种数量达到2万尾,并建立了放流圆口铜鱼分子标记及繁育亲本遗传基因库。此次放流,在放流规模方面,不仅首次实现圆口铜鱼单次放流规模达到10万尾以上,在放流1年龄以上大规格苗种数量方面,也首次达到1万尾以上。同时,多规格苗种同步放流、对放流苗种进行大规模标记以及标记苗种的数量规模等方面,在长江圆口铜鱼放流工作中均属首次,对推动圆口铜鱼自然种群资源恢复以及相关科研工作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此次放流苗种生产地在湖北省荆州市和宜昌市,生产系统分别是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和生态池塘养殖系统,选择需要远距离运输的长江重庆市江津江段进行放流,不仅结合了圆口铜鱼生活史习性,也考虑到该江段处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更有利于提高放流苗种的成活率和保护效果。

此次放流的圆口铜鱼苗种,是放流承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经过长期技术攻关,突破诸多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瓶颈,稳定实现圆口铜鱼规模化人工繁育、苗种大批量生产的结果。这些工作长期得到农业农村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尤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为探索长江圆口铜鱼自然资源恢复,多年来坚持支持开展圆口铜鱼人工繁育系列技术攻关,为后续开展圆口铜鱼规模化放流奠定了基础。

重庆之声记者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