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全市约70%进出口贸易总额!重庆自贸试验区四周年“成绩单”公布
重庆之声 2021年4月1日

重庆之声4月1日讯 2017年4月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昨日(31日),重庆自贸试验区对外发布四周年“成绩单”:四年来,这块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众多制度创新成果被复制推广到全国,乃至开创国际贸易先河。

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两江新区、西永和果园港3个片区,共119.98平方公里。这块只有全市1/1000的土地面积,却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吸引超过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聚焦制度创新,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

重庆市商务委主任张智奎介绍,截至2020年底,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经全部落实。四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有216项改革试点经验和案例复制推广到全国,培育了79项创新成果。尤其是利用通道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依托中欧班列(渝新欧),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实现批量化运用,截至2021年2月底,累计签发铁路提单81笔,融资金额约2200万欧元;重庆自贸试验区制定的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标准去年获批为国家标准;2020年6月,铁路提单背书转让效力得到司法审判实践支持,开创国际贸易史先河。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签发了全国首张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多式联运提单,推广“铁路原箱下海、一箱到底”全程多式联运模式,实现通关时间压缩40%。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展江海联运一体化便利通关创新,与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开行渝申集装箱直达快线,在全国率先开展水运转关“离港确认”模式试点,提升江运时效40%。

以创新畅通物流通道,企业成本更低

重庆海关副关长刘浩宇介绍,“中欧班列(渝新欧)邮件集运智能化监管”创新铁路运邮电子化通关,实现铁路运邮启运地、中转地、出境地全程物流监控电子化,提升国际邮件集运中转效率,促成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运邮专列常态化运行,打通了一条横跨中国、连接欧亚的公铁联运新邮路。2020年,疏运全国邮件1700余万件,在全国占比超过65%。

重庆海关首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监管创新”,允许自贸区内企业自主备案、自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缴税款,海关简化业务核准手续,货物进出自贸区效率提升了20%以上,每家企业年均可节省成本5万元人民币以上。

在推动整车保税仓储业务全流程一次检测、一次运输、一体化作业中,缩短进口整车进出区整体时间50%以上,促成保时捷等企业在重庆设立汽车保税分拨中心。2020年,通过中欧班列监管进口汽车6053辆,货值28.16亿元。

在探索实施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中,允许试点企业保税货物自主存放,允许企业采取简化外发加工手续等方式实现跨关区自由流转,集团企业间不作价设备自主调配,有效降低长安福特等企业通关综合成本约50%,企业获得感增强。

市场主体新增超5万户, 3/4都是软件信息、高新技术服务类

制度和监管创新下,市场主体蓬勃发展。重庆市商务委主任张智奎介绍,四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超过5万户,是设立前的3.5倍。其中,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等企业占比超过75%。德国埃马克、博世创新中心、奥特斯IC载板、万国数据和中欧数字生态城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

下一步,重庆还将深入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市商务委主任张智奎介绍,将共同建设现代流通市场体系,促进形成统一大市场;同时,进一步扩大金融、科技、医疗、口岸、通道等领域协同开放力度。

(重庆之声记者张婷婷 重庆市商务委供图)